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景点天气 景点天气

东川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表_东川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

tamoadmin 2024-06-20 人已围观

简介1.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简介及详细资料2.重庆自驾游去云南旅游最佳路线3.怎样区别山体滑坡与泥石流?减轻自然灾害活动已经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今天,人类对自然灾害已经摆脱了盲目状态,开始了自觉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减灾活动。我国气象局和国土资源部每天在天气预报时都进行地区灾害预报。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开始了一个新纪元。减灾必须对灾情状况、减灾技术、减灾效益有所了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为此

1.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简介及详细资料

2.重庆自驾游去云南旅游最佳路线

3.怎样区别山体滑坡与泥石流?

东川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表_东川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

减轻自然灾害活动已经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今天,人类对自然灾害已经摆脱了盲目状态,开始了自觉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减灾活动。我国气象局和国土资源部每天在天气预报时都进行地区灾害预报。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开始了一个新纪元。减灾必须对灾情状况、减灾技术、减灾效益有所了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为此,下面对我国地质灾害地理分布特点、灾情状况及减灾效益做一简要分析,为减灾活动提供一个宏观认识。

1.中国地质灾害地理分布特点

中国地质灾害地理分布严格地受中国大地构造控制。世界上地质灾害重灾区有两个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带;另一个是地中海带。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带上,而且也是地中海带与太平洋带扭结带上,具体来说,我国系处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蒙古板块挤压三角区上。在这三大板块挤压下,我国大陆内形成了两大地壳活动带:这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南北带和东西带。实际上,南北带呈“Y”字形,东西带呈北东东向。在这个大的轮廓控制下,我国的强地震区、强滑坡区、强泥石流区都分布在这个带上。这个带上的地质灾害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严重。中国地质灾害确实比较严重,我国东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破碎地块。其内部起伏不一,有升有降,它控制着这个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也控制着这个区域内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比如洪水泛滥,人们只想到洪水泛滥是水文因素造成的,其实洪泛区主要是受地质构造因素控制。现在的洪泛区都是近代地壳沉降带。现在采用的防洪对策是筑堤挡水,是治标,而不是治本对策。其实,“本”是地壳沉降。盲目加高大堤,早晚要酿成大灾。所以,著者认为防洪对策也要从地质角度考虑。

2.我国地质灾害灾情分析

下面先举几个实例,然后做一简要分析。

(1)地震灾害: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地震4000多次,造成人员伤亡的346次,死亡人数达230余万。地震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亿~20亿元,死亡人数约2000~3000人。大震尤其严重。

(2)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河流纵横、沟谷广布。在地壳运动、大气、地震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每年都产生大量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据四川省统计,1981~1985年5年间,一次暴雨激发崩塌、滑坡在1000处以上的县有28个,1万处以上的县有14个,2万处以上的有3个。云、贵、陕、川是我国崩塌、滑坡的多发区,情况类似。全国受泥石流灾害威胁的县城有70座,1975~年10年内全国18个省、市、区爆发泥石流造成死亡2136人,毁田65.66万亩,毁房18.07万间,铁路中断了4164h,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综合分析已有统计资料,包括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30亿元。

(3)灾害性水土流失:国际上规定,土壤侵蚀模数超过1万t/km2 者为灾害性水土流失。我国西北黄土丘陵区超过此数者有5万km2,长江流域坡地坡度大于20°者皆属于灾害性水土流失区。另外,覆盖厚度对土壤侵蚀成灾也极有影响。如西北黄土区土层厚度达数十米至数百米,水土流失只造成耕地肥力降低;而长江上游土层极薄,仅数十厘米到数米,水土流失使耕地石板化,失去耕作条件。长江上游由于坡地水土流失带来的经济损失每年达25亿元。四川省耕地石板化已累计达1167万亩。湖北省郧西县已有40个自然村因土地石板化不得不移民他乡。这种灾害在贵州、云南也大量出现了。

(4)风沙和沙漠化灾害:我国风沙和沙漠化灾害面积为150.9万km2,占国土面积17.5%,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近半个世纪来,我国沙漠化土地扩大了5万km2。据初步统计,我国因风沙灾害每年损失15亿元。

(5)人类诱发的地质灾害:人类由于盲目活动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人口愈集中的地方,人类诱发的地质灾害愈多。我国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和经济最集中地区,人类活动比较频繁,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比较多见,我们通常称为工程地质灾害,如矿山建设、地下水提取、交通建设、石油开采等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地质灾害。这类地质灾害,就其单个来说损失数字不大,而总计起来,数字就十分可观了。总的来说,我国人类活动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损失是非常巨大的,估计每年造成经济损失大约10~20亿元。在面上来说我国还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常被认为是气候原因形成的,实际上也主要是人类活动诱发形成的。

综合上面资料我们得到我国在地质灾害方面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90~110亿元(1989年统计资料)。这个数相当我国自然灾害总损失的1/16,这个数是相当可观的。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威胁是在居民点和工程。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是瞬时即逝,而是长期的,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地质灾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声有色的,如地震;另一种是无声进行的,如沙漠化、水土流失。有声有色的容易被重视,无声进行的容易被忽视,要注意无声进行的灾害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按其发生的时间尺度来说可分为三种:①突发性的,发生在几分几小时内;②中速的,发生在几天几个月内;③慢性的,发生在几年或几十年、几百年内。如我国西北战国时期的晋国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当时是森林茂盛,物产丰富;现在是植被稀疏,遍地黄土,晋北地区一片荒凉。这就是由于长期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的慢性灾害的后果。它威胁着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十分严重。这就是我国地质灾害的灾情概况。

3.减灾实例及减灾效益

我国在减轻地质灾害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大体上展现在4个方面:

(1)工程地质灾害预测预报预防工作 如施工地质超前预报、隧洞塌方监测预报、煤矿突水预测、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各种工程地质灾害预测。

(2)自然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 如地震趋势预测、地震临震预报、滑坡预报等。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如鸡扒子滑坡整治、东川泥石流防治、铁路固沙、七省市水土保持、链子崖-黄腊石地质灾害防治。

(4)救灾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灾后救济做了大量工作,不一一列举。

总结已做过的工作,不难看出,地质灾害防治结果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下面举几个实例说明。

(1)1982年7月长江郧阳地区发生了鸡扒子大型滑坡,长时间碍航。花了3年时间,投资8000余万元进行防治,滑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估计为1000余万元,总计损失近1亿元。为了防止山坡继续滑动,投资300万元治坡,收到了较好效果。

(2)1985年6月12日凌晨,长江秭归县新滩发生了2000~3000万m3的大型滑坡,其中260万m3 入江,停航12天。由于作了准确预报,无一人伤亡,财产损失也极小。如果没有这个准确预报,据估算,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8700万元。预报投资约200万元。这项防治经济效益为1∶44。

(3)东川泥石流是闻名于世的大型地质灾害,它对居住在东川市的6万多居民生存存在严重威胁。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泥石流给东川市造成的损失已达数亿元。1982~1985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所与东川市联合进行考察,提出了防治规划,1986年开始实施防治。1987年7月5日发生了30年罕见的暴雨,没有造成灾害。现在整个工程已经完成,该市已被云南省誉为“花园城市”。

(4)七省市水土保持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以宁夏西吉黄家二岔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为例,该区土地面积为5.7km2。1983年开始综合治理。以粮食单产为例,1982年单产为23.1kg,1990年为120kg,提高了425.4%;全流域净产值:1990年是1982年的8.1倍;人均收入1990年可达731元,比1982年提高了380.9%。

我们应该看到,地质灾害防治是长效的,不仅得益于今天,而且造福于子孙后代。一般来说,地质灾害防治效益可达1∶20,地震工程的效益一般可达1∶10左右。地质灾害防治效益极为可观,可以这么说,减灾就是增产。

总起来说,地质灾害成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①暴雨洪水;②地壳运动;③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可促进前两项自然因素作用加剧,且面广,量大。人类工程活动常可造成大量的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是重要的减灾措施,一般来说,下面几点措施是非常重要的:①当务之急是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加强科学普及和提高全民减灾意识;②要有投资、有工程措施,没有投资是减不了灾、得不到效益的;③建立减灾工程是“地质工程”的观念。它不是一般的土木工程,脱离了地质的基础减灾工程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致灾后果。链子崖地质灾害防治紧紧地依靠地质获得成功,为减灾实践提供了范例;④环境保护是减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一边治理,一边破坏是减不了灾的。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简介及详细资料

(国土资发[2001]79号发布)

前言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0年2月,地质矿产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联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部门印发了地质矿产部组织编制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实施10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998年机构改革,国务院赋予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职能。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基本完成原规划任务的基础上,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2015年)》。

一、我国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

(一)地质灾害现状

我国致灾地质作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范围占国土面积的44.8%,其中又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巨大。

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区。岩溶塌陷分布广泛,自1949年以来,已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近千起,塌陷坑总数3万多个,其中尤以中南、西南地区最多。矿区(以采煤为主)采空塌陷十分严重,仅华北、华东地区的煤矿区采空塌陷每年就达10.5万亩。地面塌陷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亿元。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全国已有上海、天津、苏州、无锡等40多个大中城市出现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地面沉降虽不致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但由于它多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所以造成的经济损失尤为严重。

地裂缝已在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县(市、区)发现400多处,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自1988年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监督管理”职能以来,各级地矿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使我国为防治地质灾害而开展的调查、评价、监测预报和治理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先后完成了长江、黄河等11条大江大河和成昆铁路、宝成铁路、川藏公路等交通干线的环境工程地质普查;特别是完成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万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环境地质调查。初步掌握了全国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设有了明显进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全国已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1999年国土资源部第4号部长令颁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并开始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3.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进行了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黄腊石滑坡、鸡扒子滑坡、重庆豆芽棚滑坡等200多处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的勘查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监测网络初具规模,预报工作卓有成效

初步建立起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对一些危害较大的滑坡、危岩、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开展了专门的监测预报。通过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受灾害威胁地区干部群众的减灾防灾意识,适合中国国情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和应急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

从1993年开始,先后颁布实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目前已有铁道、建设、煤炭、水利、电力、交通、化工、有色、冶金、建材、地矿等11个行业所属的400多个单位获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等级证书。此外,举办了多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工程师培训班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尽管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法制不够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全国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尚未完全查清;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每年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因此,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指导各地、各部门编制本地区、本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突发性致灾地质作用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规划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东、中、西部防治重点各有侧重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4.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的原则;

5.坚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谁受威胁谁出资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是:用15年的时间,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强基础调查工作,在基本掌握我国致灾地质作用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使危害严重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通过这一阶段工作,将地质灾害防治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到2005年,使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到2015年,基本改变我国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

分段目标是:

到2005年:

1.进一步掌握我国致灾地质作用的分布规律、主要致灾危险点的分布状况、危险性、危害程度等。

2.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覆盖到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700个县(市、区)、占国土面积约50%的范围,并初步形成全国专业监测骨干网络,在三峡库区等重要地区实行立体监测。

3.建成相对完善的全国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

4.建立规范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到2015年:

1.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现代化专业监测为主导的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

2.在防治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体综合开发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一些危害特别严重并需要治理的致灾危险点得到有效治理。

三、总体部署

根据我国地质环境条件和致灾地质作用分布特点,结合全国国土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防治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区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按东、中、西部进行部署。

(一)东部平原地区

即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衡山—黄山一线以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大部、河南、湖北中东部、湖南中东部、江西北部、安徽、江苏、山东、浙江北部。这一地区,总体上地势低平,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主要的问题是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大量超采地下水引起严重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致灾地质作用。采矿特别是采煤造成的地面塌陷也是这一地区比较常见的致灾作用。除此之外,在部分丘陵区有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规模虽不大,由于人口密集,所以其危害也比较严重。这一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首先是要加强行政管理,科学部署地下水开采井位和开采层位,通过高效的全自动监测网络,严密监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减缓地面沉降。其次,要做好以国土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并据此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布局,避免将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建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险区和矿山采空区,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二)东南丘陵区

即雪峰山—十万大山一线以东,衡山—黄山一线以南地区,主要包括:浙江南部、江西大部、福建、广东等地区。这一地区内丘陵区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的致灾作用。除此之外,广东等地采石场常常发生崩塌。针对这一地区人口密度大,寸土寸金的现实,要加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勘查、防治,特别要注意将防灾与土地、矿产开发利用紧密结合起来,走开发性治理的道路,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经济效益。对农村丘陵山区的点多面广的致灾地质作用,要研究其形成机制,普及基本知识,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三)中西部山区

即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祁连山—岷山—龙门山—玉龙雪山一线以东,龙首山以南地区。包括河北西部、甘肃、陕西、山西、四川大部、重庆、云南大部、贵州、广西等地区。这一地区,地形上,以切割强烈的山地、高原为主,新构造活动强烈,气候条件复杂。这一地区不仅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和城镇建设的重要地带,也是农、林、牧业生产的主要基地。区内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最为常见,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部署的主要地区。这一地区要在全面开展相应的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国土经济开发区和大江大河、交通干线等突发性致灾地质作用多发区段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工作。要特别注意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紧紧围绕重点工程展开,要建立并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避免将城镇、重要设施建在受致灾地质作用严重威胁的地区,确保重点工程的安全。二是要针对这一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点多、面广,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的特点,在防治区划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系统,加强监测预报;分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对危害严重的隐患点采取防治措施。三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应在“保护中开发”和“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矿山地质灾害。

(四)西部地区

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西部地区。矿产、能源、森林资源丰富,国土开发程度较低,地壳活动频繁。这一地区可分为两部分。

南部山地、高原区以自然形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致灾作用为主。这一地区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而致灾地质体的规模又很大,所以防灾工作的主要手段是避让,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城镇集中居民区危害重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治理。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尽快编制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点要加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对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做好长江上游、黄河上游经济区的环境地质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对可能开发的大型矿产基地、大型水能基地,提前做好环境地质综合评价。

北部内陆盆地区主要问题是荒漠化和盐渍化。主要的防灾手段是加强地下水的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特别要注意在沙漠边缘地区寻找地下水源,建立绿色屏障,并逐步向沙漠区推进。

四、主要任务

(一)基础调查评价与区划

2001~2005年:

1.全面完成分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万环境地质(以灾害地质为重点)调查工作。此项工作自1991年开始,到2000年底,共完成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2005年底以前完成全国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以灾害地质为重点)工作。

2.2005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全国以县(市、区)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全面掌握我国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主要致灾危险点的分布状况、危险性、危害程度等,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和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奠定基础。

(1)对受致灾地质作用威胁十分严重的700个县(市、区),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出资,按《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开展调查工作,将所有对主要居民点和重要设施有较大威胁的灾害危险点基本调查清楚。2002年底以前完成400个县(市、区),2005年底以前全部完成。

(2)受致灾地质作用威胁较为严重的500个县(市、区)的调查与区划工作,由地方各级政府出资完成。

(3)其余受致灾地质作用威胁较轻的县(市、区)的调查与区划工作,由各县(市、区)出资完成。

2006~2015年:

1.完成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城镇、经济开发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土地利用控制区划。

2.完成全国规划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土地利用控制区划。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

1.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在开展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时,采取专业队伍与当地村镇干部混合编队的方法组成联合调查组,每发现一个隐患点,即由当地政府领导指派当地群众按调查组提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监测。重要隐患点,则由乡镇政府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制定防灾预案。2005年以前,监测机构落实到县(市、区)。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全部结束时,全国所有调查出来的灾害隐患点都要有明确的防灾负责人和监测责任人,由此形成一个覆盖全国主要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群测群防网络。

2.专业骨干网络建设

对一些危害相当严重,将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灾害隐患点,由专业人员利用现代化仪器进行站网式监测。

2005年以前,以三峡库区崩塌滑坡、苏锡常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地面沉降监测为主。监测数据达到适时传输、自动处理。

2015年以前,建成覆盖全国的以站网式监测为骨干的立体监测网络。建成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灾预警指挥系统。

3.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2002年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成以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为主体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每年汛期前对主要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期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发现险情或接到险情报告,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赴现场,进行险情鉴定,提出处理对策措施。

(三)信息网络建设

在进行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时,按统一要求填写调查表,由此形成地质灾害基础信息,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网络。

2002年底,建成主要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结构,提供动态查询的主要地质灾害信息。

2003年以前完成整个信息网络的骨架建设,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状况和地质灾害管理公众自由查询系统。

2005年底,建成相对完善的全国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使一般民众能通过互联网查询任何一个目的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致灾隐患点的分布、危险性和可能的危害范围;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

(四)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区建设

为提高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为探索开发性治理地质灾害的途径,2015年以前,分别在三峡库区、陕西关中地区、太行山地区、龙门山地区、江西宜春地区、云南东川地区、广东深圳市建立示范区。

1.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建设

2001年,全部完成库区19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建立19个县级监测站,初步建成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网。建立全库区的RS监测系统,完成首次1∶1万航摄飞行;建立全库区的GPS控制网、基准网。

2002年,建成库区以60个危害严重的致灾隐患点的自动化监测为主体的监测预报网络。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适时传输和自动分析。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的建成将为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的建设提供最直接的经验。

2.陕西关中、太行山、龙门山、江西宜春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群测群防示范区建设

2005年以前分年度建成上述4个示范区,主要是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并对当地灾害历史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各地区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特别是降雨在灾害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不同地区的临界暴雨强度,通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利用较为精确的天气预报进行区域性灾害预报。在此基础上,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完善监测预报系统。

3.云南东川泥石流灾害治理示范区建设

2003年开始启动,在我国泥石流博物馆———云南东川选择危害面较大造成大量土地无法利用的泥石流沟,采取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和少量资金补助,鼓励企业、个人出资治理,获得土地使用权。通过示范,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探索地质灾害治理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路,以减轻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经济压力。

4.深圳市岩溶塌陷灾害预防示范区建设

充分收集深圳市多年来工程勘查中积累的大量资料,特别是钻孔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勘查和详细研究,进行深圳市岩溶塌陷危险性的详细分区,建立深圳市地质环境状况公众查询系统,一方面,利用该项成果调整城市规划布局;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单位、个人投资工程建设时的参考依据。该项示范区建设2001年启动,2003年建成。

(五)开展全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等已有资料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中国致灾地质作用活动程度与各地区社会经济易损程度,分析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我国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与地区差异,为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005年以前:

1.完成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2.完成我国七大经济区域(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及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5省区、西北地区)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3.完成我国规划的主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4.完成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5种常见的、多发的致灾地质作用的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价。

2015年以前完成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的700个县(市、区)的以县(市、区)为单元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六)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1.2005年以前对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实行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对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则实行国家、地方和受威胁单位共同出资治理的方式。使一些危害特别严重并需要治理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得到有效治理。

2.在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除对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依旧实行“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外,自2006年开始,对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逐步推行政府强制性限期治理的方法。治理经费除极个别的特殊情况由政府补贴以外,原则上由受威胁的单位和个人出资。使危害严重并需要进行治理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大部分得到有效处理。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

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之一。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加强管理,确保规划的实施。在各级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省、地、县三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均应设置地质环境管理机构,并规定其主要职责,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全面履行职责,开拓创新,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把地质灾害监测机构落实到县(市、区),地质灾害严重的乡村要有地质灾害监测员。

(二)大力加强法制建设

把法制建设放在首位,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基本建立起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2001~2005年拟制定以下法规、规章:

(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法规);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章);

(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规章);

(4)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管理办法(规章);

(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办法(规章);

(6)修订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管理办法(规范性文件);

(7)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防灾制度(规范性文件)。

2006~2015年拟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法及其相配套的城镇与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

在努力推进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促进地方性法规的建设。

(三)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国家、地方及部门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指标纳入相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四)建立健全防治经费的投入机制

要保证规划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经费保证。遵照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和“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实行分级防治。国家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能力建设经费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以中央财政为主;各产业部门所辖建设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各部门负责;广大城乡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以地方政府和部门、企业为主,中央财政为辅,多渠道投入。

(五)依靠科技进步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特别要做好致灾地质体的综合勘查、评价和评估,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和快速处理水平,建立灾害防治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防治研究,提高抗灾应急能力。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特别要分轻重缓急解决地质灾害防治中关键性的技术问题、难题。首先,要通过专门的研究,总结出斜坡稳定性、岩溶分布区地面稳定性判别的宏观标志等,迅速提高群测群防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在较长时间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判据的研究,逐步使高科技的监测技术从试验阶段逐步过渡到实用阶段;最后,要逐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理论研究、致灾地质作用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研究,以及地质灾害监测仪器的研究。积极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2005年以后要特别注意加强开发性治理地质灾害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与院校的技术力量,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组织科技攻关,解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难题。

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吸收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

(六)完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基本制度

目前推行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已为社会认可,效果明显。为尽快完善管理手段,还必须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度、地质灾害限期防治制度。

(七)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保护地质环境和防灾减灾的意识与水平

大量的事实说明,群众普遍对预防地质灾害意识淡薄,防灾知识缺乏,以使致灾地质作用造成严重的后果。为此,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介,深入系统地介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经验,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调动他们和广大群众防治地质灾害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当前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农村和乡镇。要集中力量办好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及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培训班,使全国受致灾地质作用威胁严重的700个县(市、区)的地矿行政领导基本上都要掌握这方面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要用2~3年的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把10000个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村镇的有关干部群众轮训一遍。

重庆自驾游去云南旅游最佳路线

频道列表 广播频率

羊城交通台

汽车频率

珠江经济台

文体广播

南粤之声(深圳优悦广播)

新闻广播

股市广播

南方生活台

音乐之声

电视频道

广东邮轮旅游频道

广东开心购物频道

网路电台

广东青少年网路电台(youngD网)

发展思路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简称广东电台,1949年10月18日试播,1949年10月20日开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人民北路686广东广播中心,是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的成员单位,现任台长为曾少华。

电台每天自制节目137小时,共有九个频道以调频和中波覆盖全省。节目以粤语、国语播出。部分广播覆盖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部分地区和港澳特区等地。

广东电台作为广东省权威的新闻机构之一,她的现代化、高效运作的新闻中心每半小时一次向全省、全国及国际社会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一个全球性的广播业务、经营业务的交流与合作网路正在形成。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党委书记、台长曾少华

广东电台坚持推进事业改革和产业发展,力争在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质量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推进节目形态和节目内容创新,不断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节目、栏目;坚持发扬敢为人先的广东人精神,努力探索具有广东特色、再领全国潮头的广播发展新模式;继续争当全国省级广播的状元郎和广东广电事业的顶梁柱。

卓越成就

广东电台在打造品牌、提升收听率、拓展新媒体业务等方面也卓有成效。2007年广东电台打造《民声热线》、《广东广播新闻》、《天生快活人》、《以案说法》、《大吉利车队》、《9+2音乐先锋榜》、《职场发挥》、《食遍天下--2007中华八大菜系金牌大赛》、《广东大中学生英语口语大赛》等一大批品牌节目和品牌广播活动。广东电台有6个频道占据广州地区电台收听率前10名,有6个频道居全省广播电台收听率前10名。在广东省广播收听率排行的前30位节目中,有27个是广东电台的品牌节目,占有率超过90%;在广州地区收听率前15位节目中,有11个广东电台的节目,占有率超过70%。

广东广播中心办公室全景图 表彰活动

在拓展新媒体业务方面,在开办邮轮旅游和开心购物两个电视频道的基础上,广东电台又创办广东首家青少年网路电台--YOUNGD网,并于2009年4月27日开播。10月1日,YOUNGD全新版面正式上线,在几个月时间里平均每天点击率达3万多次,最高达48万次。此外,广东电台还引进合作伙伴,对天网公司进行重组,以青少年网路电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及移动通讯增值业务也已启动,投资方与广东电台合作经营彩铃、手机部落格、简讯平台、网路电台等增值业务。

频率介绍 新闻台

广东电台新闻台(广东卫星广播)是广东唯一通过"亚洲二号"卫星传送的电台,覆盖地区除了广东全境以外,覆盖全中国,甚至东到太平洋,北到东欧、俄罗斯,西到非洲大部分地区,南到澳洲、纽西兰,覆盖人口达到二十多亿。同时使用FM91.4(10千瓦)及AM648(2020年调整为200千瓦)频率播出,并通过国际网际网路实时广播。 广东新闻台是广东电台第一台,立足广东,宣传广东,服务广东,服务广东。广东新闻台拥有最权威的新闻优势,广东电台新闻中心提供强大的新闻内容支持,频道以新闻为主干,每隔一小时就有一次汇集大量国内外最新讯息和重要新闻事件发展的新闻节目,《全省新闻联播》、《直播广东》、《微博大视野》、《7点新闻》、《民声热线》等多个对新闻事件作深度报导和分析评述的节目,在广东新闻节目收听率调查中名列前茅。此外,还拥有一批贴近实际、贴近民众、贴近生活的创意节目,受到不同层次听众的广泛欢迎。

广东广播中心大楼

广东新闻台拥有一批高素质的节目主持人,造就了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名牌节目。每年,广东新闻台都有大批好稿、好节目在全省及全国获得各种奖项,先后有四位主持人荣获全国金话筒奖。广东新闻台历年来举办的大型社会活动和特别节目,如"敬礼,五星红旗"、"珠江暖流--为孤儿找妈妈"、"粤港暖流行动"、"你好,南极人"、"名DJ爱心献血"、"美丽说亚运-全省听众巡回见面会"、"广东大中学生英语口语大赛"、"地球一小时公益直播活动"等,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受到广东省委、省 *** 和广大民众的赞许。

广东电台新闻台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广播频道,它曾创下多项中国广播界的"第一":

《九十年代希望广场》首次将电台直播室移至街头现场,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办看得见的广播"。

《你好,南极人》在中国广播界首次将电话接通地球南极直播对话,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今日热线》是中国广播界最早开办热线电话讨论的节目,该节目广开言论,针砭时弊,被评为全国优秀广播栏目。

第一个救助孤儿的大型爱心特别节目《珠江暖流--为孤儿找妈妈》影响广泛而深刻,开创慈善公益广播新历程。 为推动无偿献血,广东电台新闻台组织全省十一位主持人一边献血,一边主持节目,成为广播史和献血史上的第一次。

特别节目《聆听这一历史时刻》实现独家直播"神五"升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步直播"神舟"五号升空的广播媒体。 在 *** 广东省委、省 *** 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创办的《民声热线》,实现促进和谐社会的新创举。

根据SMR广播收听率调查报告,广东电台新闻台以其良好的覆盖和广受欢迎的新闻资讯内容,牢牢占据广东收听市场份额的前三位。

2008年,广东电台新闻台荣获"2008全国广播频率综合实力"新闻类频率十强,跻身全国广播媒体综合实力第一阵营。

广东电台新闻台造就了一个光荣的集体,1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人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7人荣获全国金话筒称号,多项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一等奖。

珠江经济台

1986年12月15日,广东电台创办了我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经济广播电台--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诞生了以大板块、热线电话、主持人直播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播出模式--"珠江模式",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珠江经济台播出频率为FM97.4兆赫、AM1062千赫双频播出,发射功率为调频10千瓦的花果山和广州塔、中波频率为200千瓦(2020年启用)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522台。

媒体宣传定位于都市经济生活,锐意打造具有浓郁现代都市生活色彩、有高品质的24小时播音的广播节目,为听众提供强档的新闻、财经、市场、生活服务资讯和时尚的音乐享受。

作为国内第一家成立的经济电台,珠江经济台拥有良好品牌效应,频率有效覆盖广东省及桂、琼、湘、港、澳等周边地区,多年来为听众制作了大量经典的广播节目,为华南地区最大型、最权威经济类电台。优质品牌,成就传播梦想:以新闻资讯为其主要特色,致力为听众提供高品质资讯节目,从当初的大版块、综合型电台到今天的新闻资讯专业化频道,珠江台成功实现了内容改造,收听率自2003年1月起到2005年12月,连续3年位居广东省和广州地区第一位,同时取得了"高收听率、高占有率、高市场份额"的三高指标。

省内覆盖人口接近4000万,履创高收听率纪录,尤其是早晨、午间、傍晚时段位居遥遥领先地位,并以有相当消费力的成熟听众组成其主要收听群。

城市之声

广东电台城市之声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文化内涵的都市型电台,是南粤大地上空一颗璀璨的广播明珠。其覆盖面遍及广州市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覆盖人口接近4000万。城市之声的节目以丰富多样性和都市色彩为特征,每天24小时不停放送,力求多角度、多层面地为广大听众提供高品位的节目欣赏。城市之声重视与听众心灵的沟通,有一批广播界极具影响力的节目主持人,节目深受听众喜爱,并在中国节目评比中多次获得大奖。城市之声在全国率先开辟省级电台户外直播室,计有东方时代广场、荔湾广场、中天广场、中六电脑城等6个户外直播室在城市的各大商业旺区开播,在市民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每年城市之声电台都为过百多个客户,制作、播出各类的广告宣传,或联合举办各类的产品户外推介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最贴近城市居民生活的都市电台,最受市民喜爱的资讯媒体;2、最高密度的新闻的资讯服务,每日《正半点新闻》播出22次,《天气预报》每日播出16次,居中国电台之首;3、国内电台首创网上视频,引领城市广播时尚潮流;4、中国唯一每日与香港新城电台同途直播节目的电台。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音乐之声

广东电台音乐之声是一个高品味、全方位的专业音乐电台,其节目在突出欣赏性、性的同时,兼具新闻、体育、社会生活等各类资讯。它全天24小时播放,播出频率为FM99.3兆赫、FM93.9兆赫、FM96.8兆赫,其覆盖范围除广东省及港澳地区外,还覆盖湖南、江西、福建、广西、海南等省边缘地区,电波覆盖7200万人口,同时,它还通过国际网际网路实现同步24小时实时广播,使身处世界任何地方的人们均可实时收听到其精彩的节目。广东电台音乐之声拥有海印广场直播室、流行前线直播室、东川名店运动城直播室,番禺百德中心直播室四个国内先进的全数码户外直播室。广东电台音乐之声凭借独特的优势,清新隽逸、雅俗共赏的节目风格,为听众展现了一个完美的音乐世界。

广东电台音乐之声怀着开创广播音乐新模式的信念,以音乐、、时尚、年轻为宗旨,锐意改革,不断求新,务求节目多元化,系列地满足广大听众日趋求新、求美的高品位听觉享受,涌现了一批听众喜爱的精品节目,其中有:清新典雅、极具品味的《古典纵横》、《美丽早晨》、《世纪留声》、《大地行》;不遗余力推动本地原创歌坛繁荣的《音乐先锋榜》、《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极受音响发烧友喜爱的《音响世界》;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性于一体,深受大众喜爱的《天生快活人》;蒐集最新流行乐坛信息、演绎时尚色彩的《爱一世音乐》、《音乐原动力》、《环球音乐放送》、《荣骏钟情》等节目。广东电台音乐之声还是华南地区最具活力的电台,长期举办各类演出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星海黄河大型音乐会》、《中国音乐先锋榜颁奖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更结合节目推出各类特色活动,如《阳光行动系列活动》、《经典老歌会知音》、《星CLUB-PARTY》等,均深受听众喜爱。广东电台音乐之声所经营的节目版块和栏目丰富多彩,无论是常规的节目,还是形式新颖的户外直播节目,不仅满足了广大听众需要,更为众多厂商提供了产品企业宣传的极佳机会和广告投放选择空间,他们竭诚为每一位客户提供极具创意和完善、周到的广告策划、广告制作以及收听情况调查报告、产品推广等系列配套服务。选择音乐之声投放广告,价格实惠,服务周到,事半功倍。

羊城交通台

1993年7月30日早上7:00,时任广州市市长的黎子流同志按下键钮,"心心相印,风雨同路"--交通广播电台的声音开始回响在广州上空。在广东省委、省 *** ,广州市委、市 *** 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鼓励下,羊城交通台以"宣传交通、服务交通"为办台宗旨,不断探索专业型、服务型电台的办台之路。羊城交通台频率定位于FM105.2,它积极宣传广东、广州有关交通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及时反映市民对交通建设、交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构建广东、广州和谐交通。借助与交警、交通、路政、市政等职能部门的紧密合作,羊城交通台每15分钟播出一次"最快、最准、最全面"的交通讯息,并随时插播各类突发路况信息。羊城交通台培植了多个交通专业和交通特色的音乐、名牌节目,如《路氏家族交通讯息》、《大吉利车队》、《资讯直通车》、《有车有得挥》、《报料幸运星》,深受广大听众特别是移动人群的喜爱。十数载的磨砺,十数载的积累,羊城交通台全心打造中国交通广播的"金字招牌",目前已发展为华南地区影响力最大的交通专业频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赛立信等多家全国专业权威的媒体调查结果显示,羊城交通台收收听率高居全省前三名,在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驾车人士中拥有最高的知名度和绝对优势。羊城交通台是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属下一个主力频道,依靠集团的合力,可以集中广播、电视、网站各种媒体,对重大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和宣传报导。

台领导视察北京奥运广东电台北京直播室 文体广播

广东电台文体广播在2004年8月8日开播,2005年10月5日正式挂牌。全新启播的广东电台文体广播,频率:FM107.7(10千瓦),AM603(已停用),全天24小时广播,有效覆盖广州、番禺、佛山、南海、顺德、东莞、珠海、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及湛江、茂名等地,覆盖人口近4000万。广东电台文体广播完美地将文化与体育相结合,是南中国第一家都会型具有鲜明文化、体育特色的专业电台,为听众提供最新、最快的文化、体育、生活、、音乐等信息。广东电台文体广播虽然作为广播的一支新生力量,但是却拥有一支团结、新锐、战斗力旺盛的团队。资深体育记者、主持人,广播界名嘴谢亮、马毅坐镇《谢亮足球世界》,为听众看尽体坛风云,论尽球坛大事;浑身是劲的马毅,每周准时在《网球地带》和你切磋球艺;全旅游资讯节目《长驱万里》的吴宇帆,嘴角生风,谈笑风生间带出无限风光;一身篮球装备的张健,《拉阔篮球》在各大篮球联赛赛场;《一拍即合--羽坛新天地》超锋、符慧妍一起分享羽毛球乐趣;潮得起,流行自己,有杰仔和时欣做你的《摩登榜样》,成为提升品位的私人专属顾问;时尚生活自然花姿多样,珊萍为展示《花样触觉》;可爱女生梁茜曦在《CC阳光》将、健康为你营养奉送;运动无极限,一日之计在于晨,乐于早起的超锋在《第一站运动》,关注昨夜今晨的体坛动向。新闻主播张旖旎,带给感性的另一面,工作之余倍感轻松,尽在《无拘无束1076》。

南粤之声

2004年8月20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第九套节目"南粤之声" (FM105.7)正式播出。"南粤之声"是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中国第一个专门面向港澳地区、服务港澳地区的广播频道。它立足深圳、以新闻和综合信息为节目的重要支柱,以文化和市场消费为节目主体内容,以健康、时尚、明快为总体风格。FM105.7(深圳梧桐山发射为10千瓦)于2003年5月30日试播,同年12月15日正式落地深圳。曼妙的音乐、清新的风格、时尚的包装、全球首家使用的SRS5.1环绕立体声广播设备全新的广播频率犹如平地一声惊雷,马上引起了深圳各界的关注--全国驻深各大媒体的代表,纷纷致电祝贺;深圳公交集团旗下的营运汽车,几乎都在收听FM105.7的节目。 "爱深圳,爱生活"的准确定位,成功地使深圳听众走出"FM105.7是外来电台"的误区。早新闻资讯节目《深圳你好》海量资讯、贴近民生、强化服务,呈献给听众最丰富的早晨快餐。《说法》开通了深圳听众热捧的维权热线。傍晚游戏节目《百事大热大流行》,幽默风趣、开心益智、奖品诱人,不但深受听众的热捧,更吸引了著名国际品牌百事可乐达成冠名合作协定。流行文化节目《十分流行十分Q》与亚洲最大的实时通信服务商腾讯公司(QQ)携手打造南中国最有公信度的流行音乐排行榜。

2012年与凤凰卫视合作,改名为深圳优悦广播。播出凤凰卫视节目自办节目为主。

南方生活

1996年4月28日, 广东电台健康之声开播。 2005年9月26日,健康之声更名为广东电台南方生活广播,全天24小时播音,覆盖珠江三角洲及粤西、粤北部分地区三千万人口。经历了办"空中医院"、"大健康概念"广播,"欢乐南方,创新生活",再到"品味生活,享受人生"四个不同阶段的办台理念,"健康之声" 突破瓶颈,打造更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频道品牌"南方生活广播",完成她历史性的嬗变与新生。 南方生活广播的节目富有岭南文化特色,如粤曲节目《健康晨曲》、《雄标的天空》,吸引了南方粤语地区的千万听众,组织成立的 "粤剧听迷会"持续活动长达5年,《健康晨曲》连续3年被评为广东电台十大名牌节目。 南方生活广播与广东省内的名院名医结成广泛紧密的联动关系,健康资讯具有天然的专业权威性。名医作客直播室的健康热线节目《专家开诊》、发布于名医院现场的实时健康快报《健康直通车》与三九健康网和21CN网站同步开通网站视频直播,构建起立体的传播模式。《936新视点》侧重于从新闻的角度对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的热点事件和现象进行深度挖掘。 南方生活广播注重人文关怀。《涛声依旧》、《魅力南方》等精致的经典老歌节目成为成熟年龄人群的心灵鸡汤,新闻人物经常性地成为《936新视点》的座上客,倾谈与别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情感热线节目《信是有缘》让每一位有倾诉需求的人尽诉心中情,原创生活谐趣剧《柠檬者哩麻辣煲》、节目《男左女右》、饮食节目《醒胃醒神加料站》把南方式的带进家庭生活南方生活广播以生活为依托,以健康为亮色,通过传播时尚生活理念和,和热爱生活的你一起"品味生活,享受人生"。

股市广播

广东电台股市广播(FM95.3兆赫,10kW、AM927千赫,100kW)成立于1993年4月,其前身为珠江股市台,是中国第一家采用SCA副讯道加密播出的证券专业电台。10年台作为广东省唯一的股市专业电台,以其权威、快捷、参与性强等特点深受投资者的欢迎。其股市大家谈、股市第一线等节目,在广东股民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其开设的潮信直播室被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等机构评为中华之最。 财经927现全日播音24小时,覆盖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自公开播出以后,在券商、证券咨询公司、各大金融机构及社会人士的鼎力支持下,财经927的听众群体迅速壮大,影响力及知名度也与日俱增。财经927是全国唯一一家专业的财经电台,主要节目包括财经早报、财经观察、股市第一线、股市大家谈、粤港财金纵横、粤港财富两地通等。2002年AC尼尔森调查结果显示,财经927位居广州地区收听率最高的十大电台第九位,权威调查机构AC 尼尔森2002年末对广州地区可接收的20多家电台的收听情况报告显示,财经927的收听率名列第9位,而收听量即听众一天收听某电台的时长更位居各台之首。2003、2004年广州赛纳信市场调查公司调查结果显示,财经927均位居广州地区收听率最高的十大电台第八位。 资讯汇集,先机在握,广东电台《财经927》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竭诚为广大客户及听众服务。

怎样区别山体滑坡与泥石流?

云南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这次终于有机会去玩了一趟,今天小编写这篇攻略呢是有很多朋友不知道去云南自驾游的线路应该怎么走,特地出篇攻略仅供大家来参考,我们都知道云南有着让人向往的美景跟信念,没有一样不让我们向往。

线路一

重庆--西昌--泸沽湖--丽江--大理--抚仙湖--黄果树瀑布--重庆,全程近3000公里。此条线路比较大众化,很多人都去过,整个旅途全部跟水有关,适合亲子游,享受慢时光。

day1:重庆--西昌邛海,大约700多公里,宿西昌。晚上可以整点著名的火盆烧烤。

day2:早上在邛海漫步,之后可以西昌农贸市场买点新鲜水果一路吃起走。

午饭后向泸沽湖出发,大约260公里,基本上都是在翻山,开快点4个多小时,开慢点6个小时,冬季小心路滑。建议中午早点出发,18点前赶到女神湾看日落,根据天气预报,本月日落时间大概在18点30过点。

如果第二天要看日出的,请到里格半岛住宿。

day3:泸沽湖环湖游,宿湖边,景点很多,就不详细介绍了,也有很多重庆人开的旅馆,选择熟人介绍经济又实惠。

看日出要坐船到一个最佳观景点,10块1个人。

day4:泸沽湖到丽江古城,大约250公里,路况较好,开4个多小时。束河古镇较小,可以先去逛逛。宿束河或者丽江古城。

day5:上午丽江古城自游行,天下商业化古城都一样,建议下午就离开到大理洱海。全高速,大约150公里,约2小时,宿双廊或挖色,如嫌住宿贵的可继续往大理方向开大约30公里,住海东镇,同样是海景房,要便宜很多。

dy6:洱海环海游,建议到双廊对面的喜洲住一晚,那边租自行车骑行方便些,喜洲古镇还有著名的喜洲粑粑。

喜洲这边是看日出的。

day7:洱海到抚仙湖,大约400公里,基本上全高速,大约5小时,宿抚仙湖。

day8:环湖游,抚仙湖也有很多景点,可耍沙滩可坐船。day9、10:经昆明安顺返回重庆,有时间的可去黄果树瀑布,不过冬季水少。总结:此条线路适合10天左右的假期,只有7天假的可以根据行程删减一些景点,比如泸沽湖,头天直接杀倒丽江,再慢慢返回。

线路二

重庆--红土地--抚仙湖--建水古城--元阳梯田--罗平--贵阳--重庆,全程约2800公里。此条线路纯属摄影线路了,给喜欢照相的朋友推荐,其中更有最近热剧《庆余年》的拍摄地。所谓摄影不过是一早一晚,其余时间赶路或者休息,喜欢七彩云南的朋友,这条线路是有点辛苦,但不要错过了。

day1:重庆--东川红土地,基本上全高速,大约800公里,最后东川下道到红土地景区几十公里小路,需要1个多2小时。建议头天很早就出发,可以避免堵车,下午5点前赶到落霞沟看日落,住红土地落霞沟。

da2:落霞沟既可拍日落也可拍日出,早上也可以早点起来到打马坎看日出,整天就在红土地拍摄。

第二天日落拍完后前往昆明滇池附近住宿,大约160公里,3个多小时。

day3:吃碗正宗的过桥米桥,到滇池的观景大坝观赏红嘴鸥。

然后前往抚仙湖,大约80公里,途经澄江,有当地特产澄江藕粉和玫瑰酱等。

此趟抚仙湖顺属路过,到此一游,人太多,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没啥可拍的,只管开车环湖转下。然后前往建水古城,大约120公里,住建水。

day4:上午逛建水古城,美食很多,建议慢慢品尝。

下午可到附近10多公里的团山古民居看看。

不去民居的可在午饭后直接去元阳梯田,大约130公里,3小时左右,争取时间还可以看日落,晚上住景区。

day5:元阳早上起来在多依树观日出。

日出拍摄完可以到梯田及周边村落拍摄。

然后回房间休息补磕睡。

下午到老虎嘴拍摄日落。建议再在梯田住一晚,第二天再拍摄一次日出。

day6:元阳--罗平油菜花基地,大约370公里,5个多小时。沿途拍摄油菜花,然后到《庆余年》拍摄地之一的九龙瀑布群拍摄。

当晚在油菜花基地住宿。

day7:早上上山拍摄日出。

上午再在油菜花堆里拍摄。

下午往回走,大约350公里到贵阳的青岩古镇,宿古镇,可品尝当地特色卤猪脚。day8:品尝贵阳小吃美食肠旺面花溪牛肉粉等,然后回家。

泥石流是一种突然爆发的、破坏性极大的特殊洪流。一次泥石流经历的时间不长,但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明代以前,云南省东川市大桥河一带还是物产丰饶、人烟稠密的地方,如今这里却是沙砾遍地的荒滩,其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其自然因素与地质构造和降雨有密切的关系。在地势陡峭、泥沙和石块等堆积物较多的沟谷,每遇暴雨或长时间的连续降雨,就容易形成泥石流。从 人为因素来看,主要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如滥砍乱伐林木,山坡失去植被保护;修建公路、铁路、水渠等工程时,破坏了山坡表层,不合理的采石、开矿、破坏了地 层结构等,都会导致人为泥石流的发生。?